仲尼既已没,余亦浮于海。
昏见斗柄回,方知岁星改。
虚舟任所适,垂钓非有待。
为问乘槎人,沧洲复何在。
岁暮海上作。唐代。孟浩然。 仲尼既已没,余亦浮于海。昏见斗柄回,方知岁星改。虚舟任所适,垂钓非有待。为问乘槎人,沧洲复何在。
孔夫子已经死了许多年,我如今也在乘船浮游大海。
天黑见北斗星斗柄掉转,才知道新的一年已经到来。
任轻便的木船随意飘去,垂下钓竿并没有什么期待。
问一问那乘槎归来的人,海上仙洲究竟在什么地方?
仲尼:即孔子。孔子姓孔名丘,字仲尼,后世尊称为孔子。
浮于海:用《论语·公冶长》“子曰:‘道不行,乘桴浮于海’”语意,表示不得志而避世。
昏:黄昏,天色将晚时。斗柄:指北斗七星第五至第七的三颗星。回:指回复到前一年年终时的位置。北斗星方位随季节变换而跟着移动,所以古人从斗柄所指方向可以推知不同的节候。
岁星:即木星。古人以其岁行一次,用以纪年。岁星改,是说一年又要过去了。
虚舟:轻舟。
“垂钓”句:意思是诗人自己虽隐居垂钓,但并不似姜太公那样有所等待。
乘槎人:《博物志》:“旧说云天河与海通。近世有人居海渚者,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。不失期,人有奇志,立飞阁于槎上,多积粮,乘槎而去。”槎,指竹、木筏。
沧洲:指海上可供隐居之处。
参考资料:
1、邓安生 孙佩君.孟浩然诗选译.成都:巴蜀书社,1990:33-34
孟浩然(689-740),男,汉族,唐代诗人。本名不详(一说名浩),字浩然,襄州襄阳(今湖北襄阳)人,世称“孟襄阳”。浩然,少好节义,喜济人患难,工于诗。年四十游京师,唐玄宗诏咏其诗,至“不才明主弃”之语,玄宗谓:“卿自不求仕,朕未尝弃卿,奈何诬我?”因放还未仕,后隐居鹿门山,著诗二百余首。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“王孟”。 ...
孟浩然。 孟浩然(689-740),男,汉族,唐代诗人。本名不详(一说名浩),字浩然,襄州襄阳(今湖北襄阳)人,世称“孟襄阳”。浩然,少好节义,喜济人患难,工于诗。年四十游京师,唐玄宗诏咏其诗,至“不才明主弃”之语,玄宗谓:“卿自不求仕,朕未尝弃卿,奈何诬我?”因放还未仕,后隐居鹿门山,著诗二百余首。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“王孟”。
宋驸马王诜江山胜览图。。顾应祥。 王郎妙手绝代无,生绡写出江山图。飘扬天趣入三昧,点染意象争锱铢。远山模糊近山碧,澄江一带横秋色。老树参差曲岸妨,回波摇荡崩堤仄。人家临水尽开门,俨如鸡犬声相喧。万杉路隔烟霞洞,独木桥通杨柳村。忽然突起作险状,两厓怪石森屏障。峰回麓转势复平,贾舶渔舟互来往。楼台隐隐云中起,叠嶂层峦青未巳。风帆渺渺天际来,咫尺浑同千万里。
灯下小酌。宋代。陆游。 江湖双鬓秃,宇宙一身穷,酒浪摇轻碧,灯花落碎红。交情元易见,春事半成空。尚觊身强健,烟畦撷芥菘。
秋思四首 其一。宋代。陆游。 湖边一夜霜,庭树无秋声。懒不近笔砚,何以纾幽情。但有一睡耳,展转无由成。起拥地炉暖,坐待天窗明。
钱申仲大夫索四亭诗各赋一首 白云亭。宋代。周紫芝。 登临思昔人,有意在山麓。举首瞻孤云,怅怀思宰木。云亦初何心,意乃自感触。人生风木念,此念何由足。忽忽不可留,悠悠空满目。愿言结斯庐,聊用慰幽独。
慈湖中流遇大风舟危甚食时风止游灵岩寺。宋代。张耒。 心悸西江浪似山,眼明僧舍一窗闲。从今要见庐山面,画作屏风静处看。
献姚石甫先生即以赠别 其二。清代。龙启瑞。 未了看山愿,城西住少时。梦犹京阙恋,归为友朋迟。黄叶声中酒,苍葭阁上诗。东瀛一回首,挥涕万人知。